运用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
文化塑造青年,文化滋养青年。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既包括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等物质形态,也包括党的精神谱系、革命文化、红色基因等精神形态。其中,红色资源以特定的精神密码进行传承,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动力源泉。《光明日报》2024年7月30日第15版全文刊发南昌航空大学江光亮等的《用伟大精神激扬大学生爱国强军热情》(下称文章)一文,该文正是基于新时代历史方位思考的力作。文章以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斗争中孕育的伟大精神作为突破口,感悟精神伟力,以事实为出发点,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探讨这些伟大精神深度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设计和路径优化。为我们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引导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多方面的思想启迪。
《用伟大精神激扬大学生爱国强军热情》一文是在面向全国(含港澳)232所高校3万余名师生开展问卷调查,并在5省10市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写作而成,指出“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斗争中孕育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坚持以史鉴今,推动这些伟大精神深度融入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引领青年大学生赓续红色血脉,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时代课题。”这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联系青年大学生思想实际,把握思想发展规律,对伟大精神深度融入高校国防教育进行深入思考。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为培育时代新人确立了根本遵循和具体目标。文章深刻把握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实际,强调运用这些伟大精神涵育时代新人的必要性。文章指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下,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国家意识、国防观念的完整认知亟须增强。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史国史军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将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深度融入高校国防教育,以其鲜明独特的思政元素涵育时代新人。”
讲好红色故事,以理论认同坚定时代新人之志气。新时代青年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在话语表达方式上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因此,讲故事的方式方法要符合青年的接受喜好,强化青年的理论认同,进而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具体实践。文章立足新时代青年的接受特点,提出用深度“话语转换”的方式强化大学生的接受质效,一是将历史话语转换为当代话语,二是将学术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文章指出:“当代青年远离革命战争,缺乏对革命历史的切身感受,我们应当用青年乐于接受的当代话语讲好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历史故事。”“以‘青言青语’及时回应大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化“道理学理”为“青言青语”,化“天边叙事”为“身边故事”的叙事方式,使青年更容易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真理,达到更好地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效果。
重温红色记忆,以情感认同涵养时代新人之骨气。青年大学生对具身化体验的需求,要求不断创新红色记忆的呈现范式,提升红色记忆对青年的引领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情与理的交融中进一步将爱国情转化为强国志、报国行。文章立足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强调通过深度“历史还原”强化感动。文章对大学生红色记忆呈现和感知的喜好方式进行深入调研,指出:“调查结果显示,73.43%的大学生更喜欢实地参观、红色研学等‘沉浸式’体验。因此,开展校地合作,充分利用相关纪念场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很有必要。”这种通过回到历史现场是文中提到的一种重温红色记忆的方式。
深化红色体验,以行为认同增强时代新人之底气。文章强调以知促行,以行验知的双向互动,通过深度“知行合一”强化践行,通过对当前青年大学生参加伟大精神实践活动的意愿进行调研,得出的结果显示:“86.9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参与学校举办的弘扬这些伟大精神的实践活动。”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要精心策划校园实践活动,认为:“高校可开展‘爱我国防’大学生演讲、国防知识普及等国防教育活动,结合时事热点和重要历史节点开展红色研学、口述历史记录和老战士及支前模范走访、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青年国防观念,促使大学生实现对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同时,文章也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强调:“健全高校相应师资、设备、经费、课时等保障,将国防教育纳入学校绩效考评体系”,为此,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要推动精心的活动设计和完善的保障机制相互配合,以更好落实青年知行合一的红色体验。
《用伟大精神激扬大学生爱国强军热情》一文以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斗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伟大精神为切入点,聚焦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探讨如何通过历史传承与创新路径激发大学生的爱国强军热情。文章提出“三个讲清楚”和“四个深度”的理论逻辑,探索构建伟大精神融入国防教育的实践方案。“三个讲清楚”重点落在用伟大精神激扬大学生爱国强军热情的内容论域上,“四个深度”则强调用伟大精神激扬大学生爱国强军热情的路径方式上。文章的理论价值在于将伟大精神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合,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育人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论创新。实践意义则在于响应“深化全民国防教育”的国家战略,通过可操作的路径设计,推动青年大学生从历史共鸣走向行动自觉,为实现强国强军目标注入精神动力,兼具学术创新性与现实指导性。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对于培育时代新人和强化国防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新时代充分运用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应在立足青年学生思想实际、把握青年特点,设定正确的育人方向,把握精准的育人导向,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导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新征程上绽放绚丽之花。(本文作者:张云霞,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