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班主任例会分享之危机干预的识别与应对
守护孩子心灵的澄澈与春意,不仅是老师的责任,更需要家校携手同行。2025年6月9日,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主持人陈艳老师在三校区教师大会的生命论坛中分享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或许能为家长们打开一扇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窗。
什么是心理危机?简单来说,就像孩子突然遇到一座翻不过的 “情绪大山”,身边又找不到合适的 “登山工具”,导致内心陷入慌乱和失衡。可能是一次考试失利、和好朋友的争吵,甚至是家庭氛围的微妙变化,都可能成为压垮孩子心理防线的 “最后一根稻草”。
陈艳老师指出,小学阶段的孩子出现心理危机时,往往会用行为 “说话”。家长可以重点关注这些细节——行为异常:原本规律的作息变得混乱,突然不爱上学,或者出现咬指甲、频繁眨眼等小动作。情绪波动:莫名哭闹、发脾气,对以前喜欢的玩具、游戏失去兴趣。言语暗示:说 “活着好累”“没人喜欢我” 这类消极话语。学业下滑:成绩突然下降,作业完成质量变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当发现孩子可能处于心理危机时,陈艳老师为家长“支招”可以这样做:一是用爱搭建沟通桥梁:放下说教和指责,像朋友一样倾听孩子的烦恼。比如 “宝贝,妈妈发现你最近不太开心,愿意和我说说发生什么事了吗?” 用拥抱和肯定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支持。二是抽丝剥茧找根源:耐心引导孩子梳理问题,区分表面情绪和深层原因。如果孩子暂时不愿开口,也不要强迫,给他们时间,持续用行动表达关心。三是多方协作共护成长:及时和班主任、心理老师沟通,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同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小目标,鼓励他们逐步恢复信心。
陈艳老师最后提醒,生命安全第一:如果发现孩子有自伤、自杀倾向,一定要立即寻求专业帮助,千万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危险信号。家校紧密配合:及时和老师沟通孩子在家的表现,配合学校做好心理干预工作。记录重要信息:将孩子出现异常的时间、表现和沟通情况记录下来,方便后续跟进和评估。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太阳,有时候乌云遮住了光芒,需要用爱和智慧帮他们重新找回温暖。让大家家校携手,成为孩子心灵的守护者,共同留住他们心中那道光,让生命的春天永远绽放!
(文图/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