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体育学科武术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在两江川外附中举行
为深化落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版)》,推动武术教学创新发展,近日,两江新区体育学科以“传承武德?创新教法”为主题,在两江川外附中开展武术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活动通过“课例展示—多维研讨—专家引领”三位一体模式,探索武术教育融入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为区域体育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
活动伊始,两江川外附中吴超校长以“以体润心,共促发展”为基调致辞。他立足学校“以文化人,润泽一生”的育人理念,强调体育与心育对学生终身健康的奠基作用,并援引“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哲思,倡导校际间深化互动协作,为教研活动构建开放共享的交流生态,明确武术教学需立足文化传承与素养培育的双重目标。
两江川外附中杨智超老师执教的《武术——健身南拳》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践行“健康第一”教育思想,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课堂通过“五阶赛事联动”创设攻防技法情境,将武术技能学习与武德精神培育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模拟实战场景中掌握动作要领,同时感悟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实现运动能力提升、健康行为养成与体育品德塑造的三维目标统一,为武术教学提供“技能+文化”双轮驱动的实践范例。
评课环节中,教研员李贞组织教师们从教材解析、目标达成、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等八大维度展开深度研讨。教师们聚焦课程亮点与改进空间,围绕“如何增强情境真实性”“怎样优化学练赛评衔接”等问题各抒己见,形成涵盖教学策略优化、文化渗透路径、评价体系完善的多元建议,在思想碰撞中实现教学智慧的共享与迭代。
教研员李贞从课程改革高度提出武术教学的创新框架:在目标层面,以“文能提笔、武能安邦、德能服人”为导向,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内容设计层面,整合“技能强身、文能华人、德能修身”要素,构建知行合一的课程体系;在教学策略层面,强调“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实现传统武术与现代教学的有机衔接;在评价机制层面,推行“多元、综合、过程”评价,全方位衡量育人成效。
教研员刘勇紧扣武术教学核心问题,围绕“攻防动作技能转化”“武德武礼内化”“运动损伤预防”三大难点展开剖析。他强调教师需深挖教材特质,推动“学练赛评”一体化、结构化、情景化落地,通过情境创设与实践演练,将武术文化精髓融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为教学实践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论指导。
活动同步举行 2025 年 “强新杯” 中小学体育教师技能大赛颁奖仪式,以榜样力量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动力,推动区域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迈向新台阶。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构建起“理念—实践—反思—提升”的教研闭环,为新课标背景下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了两江方案,对推动区域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图文/杨智超 杨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