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举办班主任工作室期末分享活动
为深化家校协同育人效能,护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探索班级文化建设对班级凝聚力提升的有效路径,近日,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教育集团李倩班主任工作室、朝旭班主任工作室分别举办专题分享活动。众多优秀教师齐聚一堂,通过经验分享与交流,展示了丰富多样的班级建设实践成果,为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增强班级凝聚力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班主任和家长带来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南。
李倩班主任工作室以 “家校共育” 为主题,围绕家校沟通策略、家校教育深层逻辑解析以及学生情绪管理三大核心板块展开分享,干货满满
李倩老师在分享中强调,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高效的家校合作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在沟通实践中,需遵循三大原则:以谦和而不失原则的态度平等对话,避免说教式沟通;秉持中正客观立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始终保持互相支持的姿态,杜绝相互指责。在沟通形式上,工作室给出了多样化建议:精心筹备家长会,避免单纯 “告状”;临时沟通时先耐心倾听,再温和反馈问题;经家长同意开展家访,营造轻松交流氛围;日常联系以鼓励为主,减少批评;规范网络沟通群管理,共享教育经验。沟通技巧层面,倡导换位思考,从家长视角提出建议;运用 “表扬 — 建议 — 激励” 的 “三明治沟通法”;针对不同类型家长实施差异化沟通策略;精简沟通内容,直击关键问题;通过组织家校共育活动,增进教育共识。
曾婵娟老师引入萨提亚冰山理论,形象阐释家庭教育中的深层逻辑。该理论将人的自我比作冰山,指出外在行为仅是表象,内在的情感需求、应对模式等才是影响教育效果的核心因素。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曾老师揭示了行为背后的复杂成因:如学生性格内向可能源于祖辈教育的疲惫感、家长对孩子未来的焦虑;作业拖延问题可能与家长过高要求、陪伴缺失或孩子学习兴趣不足有关;过度关注成绩则可能反映出家长对成功的渴望及社会比较心理。
为此,曾老师建议教师通过倾听共情建立信任,用开放性提问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并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
高杰老师结合心理学知识与教育实践,系统讲解了学生情绪管理策略。针对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前额叶皮层发育不完善导致的冲动行为,以及部分学生长期压抑情绪引发的极端爆发等典型问题,工作室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在情绪疏导层面,运用情绪 ABC 理论开展共情式沟通,帮助学生认识情绪根源;针对冲动型学生,推荐 “情绪暂停法”,通过身体放松调节情绪;指导压抑型学生撰写情绪日记,借助表达性书写释放压力。同时,通过设立 “情绪小助手” 岗位、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在班级构建支持体系;家校共育方面,着重向家长普及儿童情绪发展规律,提供家庭情绪管理实用方法。
朝旭班主任工作室以“班级文化助力班级凝聚力的生发和丰满”为主题,展示了丰富多样的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成果。杨惠老师以打造 “火焰家” 为核心,在班级环境美化上巧用心思:创设“火苗能量墙”,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成长瞬间,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搭建“火光阅读吧”,为学生营造温馨舒适的阅读空间,培养阅读兴趣;绘制“火焰公约单”,让学生共同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增强自律意识与集体归属感。在活动开展上,杨惠老师组织“星星之火你最棒”活动,鼓励学生发现并传递身边同学的闪光点,培养善意与同理心;开展 “燎原之势我们强”团队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增强合力;通过“众人齐力火焰高”展示活动,彰显班级独特魅力,让学生感受集体力量。
杨克力老师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师生互动的妙招。他带领学生在运动场挥洒汗水,通过各类体育活动培养师生间的默契;在棋局间对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学习知识。同时,杨克力老师强调家校合力的重要性,积极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开展家校共育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学生如雏鹰般御风而上,茁壮成长。
胡羽老师从优化班徽入手,将楷模的 “六心” 精神融入班徽设计,使班徽成为班级精神的象征。在学习楷模过程中,胡羽老师通过 “大爱映苍穹,予鹿润底色”“大义尚凛然,予鹿有成色” 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楷模的高尚品质,将楷模精神内化为班级凝聚力,激励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奋进。
此次活动中,各班主任工作室的分享精彩纷呈,从不同层面为班级管理、家校共育提供了科学路径和实践范式,充分展现了育才小学教育集团班级建设的多样态。毛世伟书记对本次分享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高度赞扬了发言老师们在德育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并再次强调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班级建设与家校共育,构建更完善的育人支持系统,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图文/刘洋 杨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