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艺承非遗,童梦筑成幸福园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的西河街道有一所历经89年风雨的乡村小学——成都市龙泉驿区西平小学校。这里的学生大多来自外来务工家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然而,就是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壤上,却绽放出了令人惊艳的非遗之花。近年来,学校通过将库淑兰旬邑彩贴剪纸、螺钿、簪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社团课程,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焕发新生,更探索出一条以美育促发展的特色教育之路,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一所乡村小学的非遗突围
走进西平小学的美术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色彩斑斓的非遗文化作品。所展示的学生剪纸作品栩栩如生:象征团结的石榴树、融合三星堆元素的青铜纹样、剪花娘子……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很难想象出自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2岁的孩子之手。
“我们选择非遗项目,既要考虑成本可控,更要让学生能动手、爱参与。”西平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蒋莉道出了项目设计的初衷。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西平小学面临着经费紧张、硬件不足等现实困难。2020年,刚入职的美术教师齐志恒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打造一个有特色的美术项目。
经过反复尝试和探索,齐志恒将目光投向了陕西剪纸艺术家库淑兰的彩贴剪纸。这种剪纸形式成本低廉——学生只需自备彩纸和剪刀,学校购置少量打孔器即可开展;技法相对简单,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它突破了传统剪纸的单一红色,通过层叠拼贴创造出绚丽的色彩效果,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当时我们在区里的文创展上发现,虽然很多学校都在做剪纸,但都是传统的单色剪纸。库淑兰旬邑彩贴剪纸既保留了非遗的传统技艺,又给了学生更大的创作空间。”蒋莉回忆说。在实地考察学生作品后,学校当即决定将库淑兰旬邑彩贴剪纸作为重点发展的非遗项目。
让非遗在孩子们手中活起来
每周五下午的社团活动时间,是西平小学最热闹的时刻。在库淑兰旬邑彩贴剪纸社团教室里,孩子们正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彩纸。五年级的学生郑鈺正在创作她的新作品《剪花娘子滑滑板》。“我在剪花娘子的衣服上加了梅花纹,因为梅花在寒冷冬天开放,和库奶奶一样很坚强。”她认真地解释着自己的创作灵感,“库奶奶一辈子没走出大山,我要让她的剪花娘子体验一下滑滑板的快乐。”
这样的创意在社团里比比皆是。六年级的王婉若曦同学展示她的作品《蟾蜍跃枝》,铜钱纹、火焰纹、月牙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这些纹样都是我自己想的。”她骄傲地说,“有一次看到家门口的树枝弯弯曲曲的很好看,就把它加到了作品里。”
非遗在西平小学从不是短暂的热闹。“我们不是简单模仿传统纹样,而是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齐志恒介绍。在教授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将现代元素融入创作。于是,古老的剪纸艺术在孩子们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毕加索风格的立体人物、扁平化设计的飞鸟图案、结合三星堆元素的装饰纹样……这些作品既保留了非遗的基因,又洋溢着童真童趣。
更难得的是,学校将非遗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数学课上,学生们通过剪纸理解对称图形;科学课上,他们探讨剪纸中蕴含的力学原理;劳动课上,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碰撞出创意的火花。“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让非遗不再是孤立的技艺传承,而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载体。”蒋莉说。
从技艺传承到文化浸润
在西平小学,非遗教育远不止于技艺的传授。每一幅剪纸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文化故事。“库淑兰奶奶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但她用剪纸创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在《剪花娘子》主题课上,教师动情地讲述着艺术家的生平故事。学生们安静地听着,眼神中流露出敬佩之情。
这种文化浸润的效果让教师们倍感欣慰。“非遗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培养多少技艺高手,而在于传统文化的种子能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蒋莉谈到。为此,学校特别注重挖掘非遗项目的精神内涵,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诠释传统文化。比如石榴纹样不再强调传统的“多子多福”,而是赋予“团结协作”“红红火火”等符合学生认知的新寓意;“蛇盘兔”的婚嫁象征被转化为“蛇盘兔,必定富”的吉祥话。
除了库淑兰旬邑彩贴剪纸外,学校还将非遗缠花、非遗簪花等传统非遗引入学生社团。经过三年的实践,西平小学的非遗教育结出了丰硕成果。学生们的作品先后在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大邑非遗展、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都非遗主场活动等活动中亮相。学校开发的剪纸文创产品,如冰箱贴、日历、手提包等,成为各类教育展会上的“抢手货”。
更令人欣喜的是非遗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深远影响。曾经内向的学生通过剪纸找到了自信,如今能落落大方地向来宾介绍自己的作品;调皮好动的学生们则在螺钿工艺课上学会了耐心和专注;许多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主动了解传统文化,还会教家人简单的剪纸技巧。
“这些变化正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蒋莉说,“美育的价值不在于培养专业艺术家,而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文化自信。”在她的规划中,学校将继续深化非遗教育:建设专门的非遗工作坊,开发系统化的校本课程,加强师资培训,并积极寻求与专业机构的合作。
夕阳西下,放学铃声响起。库淑兰旬邑彩贴剪纸社团的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作品收进书包,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些稚嫩却充满创意的剪纸,这些用心传承的文化火种,正如同校园里绽放的花朵,散发着独特的芬芳,孕育着无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