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菜苗到餐桌:寸实学子的黄瓜成长记 ——记雅正农场跨学科实践活动
在重庆市江北区寸滩实验学校雅正农场的田垄上,一场足球外围平台:黄瓜的成长故事正在上演。这不是普通的种植活动,而是该校劳动教育与多学科融合的生动实践。从播下第一粒种子到端上餐桌,学生们用双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日记。
“原来锄头比铅笔重这么多!”这是学生们拿起农具的第一感受。项目启动时,雅正农场还是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学生们化身“开荒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挖地、除草、翻土。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手掌磨出了红印,但没人喊累——生物老师正在讲解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数学老师趁机教大家测量行距,语文老师则让大家把此刻的感受记在笔记本上。
田间初体验:当课本知识遇上锄头镰刀
有个小组发现杂草除不尽,便主动观察记录:“早上拔的草,傍晚又冒出来了。”这个发现成了科学课的活教材,老师引导他们分析杂草的生长习性,最终找到“连根拔起 +暴晒”的解决办法。劳动不再是体力活,而是变成了探索知识的钥匙。
藤蔓爬爬乐:在观察中解锁成长密码
黄瓜苗破土而出后,农场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每天清晨,学生们都会准时来“打卡”:测量茎的粗细、数叶片的数量、记录开花的时间。这些数据被整理成图表,成了数学课的统计素材;美术课上,大家画出黄瓜藤蔓的缠绕姿态,笔下的花朵还标注着“雌花有小黄瓜底座”;英语课学的“cucumber”单词,因为天天见到实物,记得格外牢。
最让人兴奋的是第一批雌花绽放时,学生们发现有些花谢后会结小黄瓜,有些却会掉落。生物老师顺势讲解授粉知识,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蜜蜂这么重要!”从此,观察蜜蜂成了额外的乐趣。
丰收进行时:采摘篮里盛满成就感
当顶花带刺的黄瓜挂满枝头,采摘日成了校园里的节日。孩子们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摘下成熟的果实,篮子很快堆成了小山。“这根最长,有 30厘米!”“我摘的这个最直!”欢声笑语回荡在农场。
采摘后的黄瓜成了“宝贝”。劳动课上,食堂师傅教大家做凉拌黄瓜,学生们第一次知道“加盐杀出水分”能让黄瓜更脆。自己种的黄瓜咬在嘴里,那股清甜成了最难忘的味道。有个学生在日记里写:“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黄瓜,因为每一口都有我的汗水。”
笔尖上的收获:文字里的劳动感悟
种植过程中的观察记录,成了写作的宝库。学生们把黄瓜的生长写成“成长日记”,把除草的辛苦化作“与杂草的斗争”,把收获的喜悦变成“黄瓜王国的庆典”。这些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真情实感。
“看着小黄瓜从米粒大长到手掌长,突然明白什么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段,被选为范文在全校朗读。老师把优秀的观察日记、种植照片汇编成《雅正农场黄瓜报》,发放给师生和家长,字里行间的真诚打动了很多人。
成长进行时:跨学科融合结出育人硕果
这场黄瓜种植课,像一根线把各个学科串了起来。劳动教育是主线,科学观察、数学统计、语文表达、美术创作都融入其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种黄瓜,更在实践中提升了能力:动手除草锻炼了劳动技能,记录数据培养了观察力,写日记锻炼了表达力,解决问题时学会了合作。
家长们在看到孩子的收获后纷纷点赞:“以前饭桌上挑三拣四,现在知道蔬菜来之不易了。”一位妈妈说,孩子现在吃黄瓜总会讲种植的故事,“连作文都写得生动了”。
从菜苗到餐桌,黄瓜的生长周期里,藏着寸滩实验学校“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这场实践课打破了学科界限,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观察,在观察中爱上思考,在思考中收获成长。未来,雅正农场还会有伟德体育:故事,等待孩子们去书写。
(文图/江北区寸滩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