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_足球外围平台

图片

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两代守护映山河,“四字”精神传薪火 成都工贸学院学子寻访雷马屏

2025-07-11 15:00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金沙江奔腾的臂弯里,在川滇交界小凉山的腹地,一片沉默的建筑群与237座静谧的坟茔,共同凝固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奉献史诗。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青轨先锋”实践志愿服务队(以下称为志愿队)的队员们,于7月3日至7月12日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西宁镇开展了一场社会实践。当苍翠山峦间褪色的标语墙、空寂的院落映入志愿者眼帘时,历史的低语便在山风中穿行——这里,是已搬迁的雷马屏监狱旧址,一个以几代人的生命和忠诚书写“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地标。

从1952年建场时的篾条泥巴墙,到如今守护着革命记忆的省级红色法治文化遗存;从新中国第一代干警“建场即开战”的烽火岁月,到“雷二代”(驻守雷波县)甘于清贫、日复一日清扫落叶的当代坚守;再到寻访学子与山乡孩童足球外围平台:“守护”与“奉献”的朴素共鸣……一段关乎忠诚、血脉、传承的精神长卷,在该校“青轨先锋”实践志愿服务队队员心中徐徐展开,揭示着信仰的力量如何在时光的淬炼中愈发坚韧,如那棵1953年种下的柳杉般,扎根沃土,向阳生长。

烽火奠基

深山拓荒刻忠诚

当该校“青轨先锋”实践志愿服务队队员步入雷马屏红色法治文化陈列馆时,岁月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泛黄的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一群年轻的共和国监狱民警,意气风发地站在1952年建场初期的篾条泥巴房前。“1952年建场时,成型的房子只有三栋。”作为雷马屏社区纪检委员,也是这片监狱旧址和民警陵园的守护人的路远(他的父亲路喜忠正是新中国第一代雷马屏监狱干警)的手指轻抚照片中一位瘦高青年,“这就是我的父亲,那年他23岁。”据他介绍,雷马屏监狱诞生于1952年,当时还被称作“国营雷马屏农场”(后为监狱),在雷波、马边、屏山三县交界的边远山区宣告成立。

听着路远的讲述,该校队员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第一批干警栖身于临时搭建的茅草棚,凛冬刺骨寒风灌入衣襟,夏日蚊虫疯狂肆虐。然而,“比起淮海战役的艰辛,这算不了什么”——这句源自路远父亲路喜忠的话,不仅是对艰苦环境的轻描淡写,更是那一代“共产党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写照。在该馆陈列的每一件旧物,墙上的每一张老照片,都在向志愿服务队队员们无声诉说着信仰如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点燃开拓者心中明灯的过往点滴。

血脉守望

一生只为一山青

历史前进的车轮在2012年9月26日驶入一个新的节点——雷马屏监狱完成整体搬迁,从深山迁至峨眉山市。大部队撤走了,山间的喧嚣重归寂静。面对去留的选择,绝大多数民警选择了跟随单位奔赴新城市,唯独路远——这个“雷二代”,选择留下。“搬迁时,父亲已经退休多年,他问我‘你要走吗?’”路远站在民警陵园的高处,回望层峦叠嶂中错落分布的墓碑,“我说,你们都老了,我留下陪你们。”这份选择,意味着与繁华和便利的彻底告别。

小屋简朴整洁,一张褪漆木桌,几本值班日志,墙上挂着的监狱老照片成为了最珍贵的装饰……留下来的路远,生活是清贫的。每天清晨,他都要巡视野草蔓生的旧址,擦拭陵园里237块墓碑。

“路叔叔,您觉得是什么支撑着您和您的父亲在这里坚守这么多年?”志愿队队员胡静宣问道。“有人觉得我傻,放弃城市生活守着荒山。”路远沉思片刻,掷地有声地讲述着,“父亲那代人为监狱付出生命,我们这代人至少要守护好他们的记忆。‘雷马屏’精神,就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被该校志愿队队员问及是否感到孤独时,路远摇摇头,指向陵园入口处新立的石碑——四川省红色法治文化遗存。“在入选省级保护单位后,来参观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此时,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青春叩问

生命价值何处寻

在陈列馆的玻璃柜前,厚重的《雷马屏监狱志》翻开在1956年4月4日那沉重的一页。志愿者们轻声读出上面的文字,每个人心中都激起了深层的涟漪。而路远的回答却简洁如斯:“父亲90多岁了还惦记着这里,我得替他看着。”他又指向山下隐约的江流,“再说,这片山水,早就是家了。”家,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间的界定,它成为了路远父辈精神与毕生心血浇灌的热土。

同时,路远带领志愿队来到陵园角落的一棵参天柳杉前,轻轻抚摸那粗糙的树皮。“这是1953年建场时父亲和战友们亲手种下的,那时只有拇指粗。”如今,古木虬枝,两人合抱尚显吃力。阳光洒落,树叶婆娑,在路远身上投下斑驳的剪影——这一刻,时光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父亲路喜忠年轻的身影与如今默默守护的儿子路远,于无声处完成了两代人忠贞使命的庄严接力,这份传承也深深感染着在场的志愿队队员们。

薪火相传

“山娃”心中写奉献

此次实践的意义,在于触动心灵并点亮未来。带着满满的感动与思索,该校“青轨先锋”队员们将目光转向生机勃勃的下一代——离开雷马屏监狱的那个午后,队员们在凉山州雷波县西宁镇小学的课堂上,写下了四个凝练的字:“守护”与“奉献”。

“同学们,你们心中的守护是什么?”稚嫩的回答此起彼伏:“守护妈妈”“守护弟弟妹妹”“守护我的家”……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青轨先锋”实践志愿服务队指导老师王宗琳引导道:“而这位路叔叔,在很远很深的山里,守护着父辈的记忆,奉献了他全部的青春。那么在我们身边,谁在守护?谁又在奉献?”教室里顷刻间响起了更加热烈的回应:“阿爸在工地搬砖,守护我上学!”“阿妈天没亮就起床劳作!”“奶奶卖鸡蛋换我的铅笔!”这些朴实无华的回答,宛如细碎的金色阳光,在教室里欢快地跳跃。

然而,最触动人心的一幕出现在了课后:一直沉默的女孩马海尔牛,在众人离开后,静静地站在黑板前,将一张写有彝语的纸条递给了志愿队队员。她用极小的声音说:“以后我在这里,守护山里的娃娃认字,我也要做无私奉献的人。”这稚嫩却坚定的承诺,如同初春的第一抹新绿,充满了希望的力量。此时此刻,在山下陵园的石阶上,路远正俯身专注地清扫着落叶——那“沙沙”的扫帚声,拂过的不只是地面,更是一次次丈量着两代人用青春和生命刻度出的奉献年轮。而教室黑板上那四个用粉笔书写的、尚未被擦拭的“守护”“奉献”,在透窗而入的初阳映照下,深深烙进了孩子们纯净的心田。

雷马屏的守望者,从未因时代的变迁而退场。路远的身影依旧在晨曦暮霭中穿梭于坟茔之间,守护着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而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青轨先锋”实践志愿服务队年轻的学子们,已将这份足球外围平台:守护与奉献的赤诚故事,如蒲公英种子般播撒向了伟德体育:山村的课堂。在孩子们清澈明亮的眼眸深处,仿佛倒映着那棵历经七十载风雨依旧傲然挺立的参天柳杉——每一个新的年轮,都承载着往昔的厚重,每一枝新抽的嫩芽,都昭示着传承的生生不息。(王李科)

供图: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闫景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