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映骨脊 匠心铸标杆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简阳市人民医院外科第八党支部的党员活动室里,一面鲜红的党旗与“成都市公立医院标杆党支部”奖牌交相辉映,墙上“将支部建在科室,把党旗插在一线”的标语,正是这支团队以党建引领医疗事业的生动注脚。
近日,当“2025年度成都市公立医院标杆党支部”的荣誉花落外科第八党支部时,支部书记黄光平的目光落在了手术室的无影灯上——那里,曾有一场10小时的“生命保卫战”,用党员的坚守与担当,为一位被脊柱侧弯“困锁”30余年的患者,重新撑起了“生命的脊梁”。这场手术的成功,不仅是医疗技术的突破,更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生动实践。
攻坚克难
在“生命禁区”镌刻党员担当
“医生,我这腰弯了20年,还能直起来吗?”今年6月,37岁的付先生扶着变形的脊柱走进简阳市人民医院骨科诊室时,眼神里写满绝望。17岁确诊脊柱侧弯,因家境贫寒一拖再拖,如今他的脊柱后凸角度已达40度,像“剃刀背”样,连平躺都成奢望,更因脊髓空洞、颅底凹陷症被多家医院“婉拒”。
“患者的生命不能等,党员的责任不能退!”面对这个被称为“脊柱外科珠穆朗玛峰”的手术难题,外科第八党支部立即召开“党员攻坚会”。支部书记黄光平说:“成立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多学科会诊必须覆盖所有风险点!”
从影像科团队术前精准测量椎体数据,到麻醉科骨干设计“阶梯式麻醉方案”;从输血科备足2000ml“生命血库”,到重症监护室、康复科提前模拟术后12小时护理流程……支部18名党员带头,带动30余名医护人员投入“战前筹备”。医生贾叙锋更是多次请教博士生导师冯大雄教授,与团队逐条推演:“脊髓像裹在圆石里的鸡蛋,我们要做的,是用最精准的‘雕刻’敲开石头,让鸡蛋毫发无损。”
手术当天,无影灯亮起的瞬间,党员医生们的白大褂下,党徽与手术徽章同样闪耀。纵行50厘米的切口、20枚螺钉的精准置入、Ponte截骨技术、撑开加压矫形等的复杂操作……10小时里,汗水浸透手术衣,监测仪的滴答声与心跳同频。当最后一枚螺帽固定完毕,患者脊柱后凸角度从40度降至5度——这个数字,不仅是医学的胜利,更是“支部建在科室,责任扛在肩头”的最好印证。
术后付先生扶着助行器站在病房窗前,看着镜子里挺直的腰杆,红着眼眶对贾叙锋说:“没想到,我这把‘老弯树’还能直起来……谢谢你们,谢谢党培养的好医生!”
党建赋能
锻造“硬核+温情”的医疗铁军
“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行动指南。”这是外科第八党支部成立5年来始终坚守的信念。作为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支部所辖骨科(一)、骨科(二)两个科室,用“党建+”模式画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同心圆——思想铸魂强根基、队伍强基聚合力、学科领航攀高峰、帮扶赋能促均衡、服务为民守初心。
在“党建+技术”的双轮驱动下,团队成果亮眼:支部书记黄光平主持的“骨盆骨折微创治疗”项目获四川省医学科技进步奖;党员贾叙锋开展的脊柱结核手术、肿瘤分离手术;党员牟遐平创新的“骨水泥真空退变椎间盘注入术”,年惠及患者200余人;骨科(二)团队突破“高龄手术禁区”,为103岁老人成功置换髋关节,开展反肩关节置换、骨盆微创手术等新技术22项,其中5项填补地区空白。
数据是最有力的注脚:支部所辖科室开放病床144张,年门诊量近5万人次、手术量5000余台,三四级高难度手术占比超85%;科研方面,出版专著10部、发表SCI论文25篇、获专利7项,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这些数字背后,是支部18名党员“关键时候站得出、技术难题攻得下”的硬核担当。
服务为民
把“初心”写进患者心坎
“大爷,您这腿要每天热敷20分钟,我给您留个电话,有问题随时找我。”在简阳市杨家镇的农舍里,党员医生陈俊蹲在王大爷床前,一边为他检查术后恢复情况,一边在笔记本上记下注意事项。这是支部“党员服务岗”的日常——连续8年,1000余人次党员深入阿坝州茂县、凉山州会东县等边远地区,开展“世界骨质疏松日”“脊柱健康行”等公益活动,让10万群众在家门口“看专家”;连续5年为行动不便患者提供上门拆线、康复指导,用脚步丈量“最后一公里”健康。
2025年3月5日,支部又添暖心注脚:在简城街道花园街社区,黄光平带领党员团队搭起“移动评定站”,一边用专业仪器为残疾人做肢体鉴定,一边手把手教家属康复训练;在会东县中医院,党员骨干“一对一”带教,帮助当地完成首例陈旧性舟骨骨折手术,填补了县域骨科技术空白……正如患者评价:“这里的医生,不仅治得好病,更暖得了心。”
薪火相传
让“标杆”精神生生不息
“我志愿传承‘严谨、求精、奉献’的医者精神……”2025年7月3日,在简阳市医共体拜师仪式上,6名基层医院学员向支部党员导师行“敬茶礼”,传统仪式里,“红色基因”与“技术传承”完成了一次温暖的对接。
“标杆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黄光平说。如今的外科第八党支部,既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简阳工匠”“硕士生导师”等资深党员,也有30名硕士研究生、规培医生组成的“新生力量”;既有“老带新”的师徒制,也有“党建+科研”的青年攻关小组。他们出版的《实用骨科学》成为基层医生“案头书”,主持的13项市厅级科研项目正转化为临床技术,25篇SCI论文让“简阳骨科”走向全国。
从“生命脊梁”的手术台,到偏远山村的义诊点;从实验室的科研攻关,到基层医院的“传帮带”——简阳市人民医院外科第八党支部用5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业务精、服务优”的标杆之路。正如支部党员在党旗下的誓言:“我们不仅要做患者的‘脊梁’,更要做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脊梁’!”(图/文 李太辉 马芳 黄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