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羊 师道传承|成都市少城小学冯靖:以德育心,以爱育梦
清晨,成都市少城小学的校园里书声琅琅。大队辅导员冯靖像往常一样穿行在走廊间,胸前的红领巾随着她的脚步轻轻摆动——这是她扎根教育一线的第16年,也是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第10年。十年间,她始终相信:教育最美的样子,是让孩子在被看见、被等待、被相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育心比育才更根本
“教育家精神,是把‘育人’放在比‘育才’更重要的位置。”冯靖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心灵的唤醒。
在冯靖看来,教育家精神体现在日常教育的细微处:在学生发生矛盾时,不急于批评,而是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在少先队活动中,把“爱国”“文明”等抽象理念转化为“给环卫工人送水”的真实实践;在面对特殊学生时,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的本能”,用持续的陪伴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光。
“教育是以德育心,是用教师的人格底色,为孩子的人生打下温暖、正直的基础。”冯靖这样总结。
16年从教路:最感动的是孩子“悄悄长大”的瞬间
冯靖自2009年踏上讲台,至今已从教16年。她先后在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彭州市蒙阳镇小学、少城小学任教,并于2014年起担任少城小学大队辅导员。2020年,她曾前往成都市康河小学支教,承担音乐、心理、卫生等多学科教学任务,教育经历丰富而扎实。
让她最感动的,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而是孩子们“悄悄长大”的瞬间。她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成都大运会期间的故事。当时,学校在宽窄巷子东广场设置了“红领巾志愿服务小站”。一位性格腼腆的孩子,一开始连说一句“您好”都紧张得脸红,躲在角落不敢上前。冯靖没有催促他,而是蹲下来轻声鼓励:“没关系,先看看别人怎么做,等你准备好了,我陪你一起。”令她惊喜的是,这个孩子后来一步步突破自己,先是跟着同学发宣传册,后来主动为游客指路,最后甚至能自信地笑着询问:“需要帮忙吗?”
“看着他眼神里的胆怯变成光芒,那一刻我特别感动。”冯靖说,“教育真正的意义,是帮助孩子战胜自己。”
冯靖认为,小学生最需要的不是单纯的知识或技能,而是“被看见的安全感”和“敢尝试的勇气”。她指出,小学是自我认知形成的关键期,很多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表现。“比如有些孩子不敢举手,不是因为不会,是怕答错被笑话。”她总是用“蹲下来的身体”和“等得起的耐心”告诉孩子:“哪怕只试一次,也是很棒的。”她相信,这种“无论如何都被接纳”的底气,能让孩子内心生长出“我值得被爱,我能做好”的信念,这才是支撑他们走向远方的力量。
让每个孩子活成自己的光
冯靖的教育哲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教育是帮助每个孩子,把自己的长处活成独有的光芒,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句话背后,有一个足球外围平台:“闪光点”的故事。曾经有一个一年级女孩,上课坐不住,常常独自走出教室,让老师非常头疼。但冯靖发现,这个女孩特别热心:主动帮清洁工擦栏杆、整理队旗、借文具给同学。
于是冯靖为她设置了“校园美化员”岗位,让她负责失物招领和清洁巡查。渐渐地,女孩在服务中找到了自信和价值感,不仅行为更规范,学习也明显进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育不是把他们磨成一模一样的‘乖孩子’,而是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冯靖说。
荣誉背后,是持续的行动与不变的初心
冯靖的教育实践获得了多项荣誉:2023年“四川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20年“成都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青羊区优秀德育工作者”、“红领巾巡讲团成员”等。她还带领学生获得“全国红领巾中队”“全国优秀少先队员”等集体与个人荣誉,活动多次被央级、省级等媒体报道。
但她始终认为,真正的荣誉不在证书,而在孩子的成长中。“那些曾经胆小后来勇敢、曾经迷茫后来坚定的身影,才是对我工作最好的肯定。”
结语:
教师是点亮心灵的事业,而冯靖,正是这样一位“点灯人”。16年来,她以音乐为媒,以活动为桥,以真心为底色,在少先队工作中践行着“以德育心”的教育理念。她让我们看到:教育的美好,不在于塑造完美,而在于相信可能;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热闹,而在于持续温暖。
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我们向冯靖老师致敬,也向所有如她一般坚守初心、以爱育梦的教育工作者致敬。
他们是平凡的,却正在做着一件最不平凡的事:用一代人的坚守,点亮下一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