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羊 师道传承|成都市实验小学魏诗雨:在童年的窗前点亮微光
俯身倾听一朵花开的声音,需要摒弃尘世的喧嚣,将身心沉淀为一方沃土。成都市实验小学教师魏诗雨,便是这样一位守护者——她以智慧为泉,润泽求知的心灵;以耐心为壤,孕育成长的万千可能。
“一位具有教育家精神的老师身上自带一种坚定的温柔——既要有带领孩子直面挑战的勇气,也要有接纳不同成长节奏的胸怀。”魏诗雨认为,应当如学校所倡导的那般容人“慢慢长大”,让孩子有成长空间的教育才是有呼吸的教育。在她眼中,每一个孩子都不是流水线上的作品,而是有待被点亮的星辰。她不追求标准化的完美,选择拥抱生命的参差与独特。
一字破坚冰,侧窗见云天
一位害怕写作业的女孩让魏诗雨读懂了教育更深层的含义。那个孩子的语文作业本的小练笔部分总是空白——不是不会,而是被“怕写不好,所以干脆不写”的完美主义所禁锢。魏诗雨催促无效后,将她叫到身边,在她的作业本上只写了一个“嗨”字。魏诗雨对她说:“明天,你不需要交作业。你只需要在这个本子上,随便给我回点什么,一个字、一个标点、一幅画,都可以。这是我们俩的秘密。”
第二天,作业本的内页多了一个小心翼翼的“?”。魏诗雨会心一笑,在下行回了一个“:)”。就这样,一场无声的对话在这方小小的纸页上悄然展开。从符号到词语,从破碎的短语到完整的句子,如同初春的冰河渐渐开裂。一个月后,女孩的本子上终于出现了一段完整的日记,并写道:“魏老师,原来写字没那么可怕。”
魏诗雨说,教育有时需绕开正门,悄悄为孩子打开一扇侧窗。真正的进步,始于将门槛降到他们愿意抬起脚的高度。
AI拓界域,童心守本真
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魏诗雨与同事用AI制作入学动画《童年,有个伴儿》,这部足球外围平台:爱与陪伴的动画传递出最朴素的教育真谛:在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童年最珍贵的,始终是心与心之间真实的贴近。
“技术再强大,也无法替代老师一次用心的倾听、一个理解的眼神。”魏诗雨以双向路径更新教育:主动拥抱新技术,借助AI设计个性化学习任务;深耕那些无法被算法量化的领域——班级共读时的情感共鸣、小组合作中的沟通引导、失败时的温暖支撑。她始终坚信:持续学习不是为了追赶技术,而是为了更清醒地守护“人”的价值。
赞过程之光,见生命之芒
魏诗雨的教育哲学,是“努力称赞过程,而非仅仅褒奖结果”。她努力引导每个孩子相信个人价值不应被分数定义。她的班级里有一个小传统——每天午休前开展“表扬小会”:也许是小A主动扶起了摔倒的同学,小B为追求更好第三次修改作文,或是小C第一次唱完整首英文歌。
在魏诗雨看来,比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真正看见、被真心相信”。童年时期建立的“我有价值”的信念,将成为他们照亮一生的微光。教师的任务,便是帮助孩子建立情感的锚点,让他们在探索世界时心底有依归,跌倒时眼中有希望。
一位学习成绩长期落后的孩子,因“连续一周整洁完成作业”被表扬,激动地对妈妈说:“妈妈,老师今天看见我了。”当魏诗雨得知后,她更加坚定——教师就是要做那个手持“放大镜”的人,去发现、放大每个孩子身上微光闪烁的瞬间,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本身就有万丈光芒。
教育,不是雕塑,而是灌溉;不是催促,而是等待。魏诗雨用三年时光,乃至未来更长的岁月,诠释着何为“温柔的守望”。当俯身点亮每一盏心灯时,她深知,教育最美的回响,或许不在当下,而在某个孩子突然自信抬眼的刹那,在多年后他们依然坚信“我被看见过”的永恒瞬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