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_足球外围平台

图片

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宜宾洗马池小学《剪纸里的中国故事》案例分析

2025-09-16 18:23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跨学科视角下剪纸艺术在实践育人和生活育人创新中的应用与成果。结合“五育并举”和“双减”的理论与实践,为剪纸教学提供创新路径。通过分析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其在教学中的实施案例,揭示剪纸艺术作为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剪纸、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一、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背景信息)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延续的视觉形象,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数学空间想象思维、艺术表现等,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等多重社会价值。跨学科的剪纸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还能在剪纸艺术的学习与创作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剪纸里的中国》问题概述

随着“双减”等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为契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贴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有较高获得感,结合“五育并举”中的实践育人和生活育人,在假期里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剪纸活动。美术美育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工作的核心之一,需要我们思考更优质、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剪纸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创新,并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剪纸里的中国》基本依据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均指出要重视学科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科间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提倡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深度,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因此,美术与数学、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承载着“协同育人”这一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对跨学科学习的进一步落实,能丰富美术学科的人文内涵,坚持五育并举的要求,提升小学美术大单元的教学价值。

四、《剪纸里的中国》学情分析、主要目标

       学习目标

1.能运用造型元素、形式原理和欣赏方法,欣赏、评述艺术家的作品;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制作具有初步美感的剪纸作品;能够学习民间艺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美术新课标第9页)

2.能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应用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培养审美情趣。结合剪纸特点进行美术作品欣赏及创作。

3.能自信、自然地进行演唱、演奏、歌表演、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戏剧等艺术活动,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在实践中增强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意志力等,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新课标第9页)

五、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明确评价目标、制定评价内容、选择评价方式、构建评价过程的具体实施办法,力求探究一条操作性强的小学美术过程性评价体系,让跨学科融合教育在教学课堂中落实生根。

单元思维导图

剪纸艺术在各个时期均具有特殊宣传作用,强调了中国剪纸艺术以爱国家、爱民族、爱家园为主题的艺术特色。通过列举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中涉及的剪纸元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通过理论讲授、优秀作品欣赏与剪纸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剪纸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掌握基本技巧并进行主题创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剪纸艺术的学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中国乡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还增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具体方法

1.融合多学科知识

剪纸教学应融合历史学、艺术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例如,在介绍剪纸历史时,可以结合剪花娘子库淑兰的人生事迹。通过了解人物历史、人物性格,感受其作品的特点;再结合历史学的视角,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她的作品风格的演变。与我国不同时期的剪纸作品对比,引导学生在欣赏剪纸作品时,可以运用美术语言探讨其造型语言、色彩搭配等艺术特点。

2.创新教学方法

剪纸教学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物操作、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强化实践环节

剪纸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实践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尝试剪纸创作,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六、案例描述与分析

文化传承与德育引领

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下,我们积极投身于剪纸课堂创新实践的探究工作中,期望以这一古老艺术,在学生心底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剪纸教学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剪纸文化,在课堂教学创新中我们从五育价值入手,潜移默化地融入诸育教育。剪纸为什么值得热爱?因为有优秀的文化传承,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单元我们从什么是剪纸入手,为孩子们展现剪纸的韵律美、形式美、造型美,带给孩子们一份沉甸甸的民族自豪感。

知识技能与智育发展

剪纸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如春节剪纸的吉祥寓意、民俗故事剪纸的传承价值。通过播放剪纸非遗传承纪录片、讲述剪纸与传统节日、民俗(如春节“年年有余”;婚庆剪纸添喜)的关联,让学生理解剪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教学中通过剖析剪纸作品的造型语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图案寓意(如鱼象征“年年有余”、蝙蝠象征“幸福”),提升文化理解与审美判断的智育能力。学会设计简单的剪纸作品(如图形的对称性),探究连续剪纸的图案规律,锻炼逻辑思维。在此过程中,将手工实践与思维探究相结合,实现劳育中技能培养与智育中创新思维、实践智慧的协同发展。

家校协同育人创新的实现路径

开展“我是小小非遗传承人”活动,鼓励学生围绕个人生活、传统故事、社会热点(如环保主题剪“绿色家园”)创意剪纸作品。引导学生将剪纸与宜宾本土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在活动中传承与现代相融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用软件设计剪纸图案,再通过剪、刻完成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碰撞出的作品,让剪纸成为记录生活的独特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提升审美表现能力,在动手实践中强化劳动技能与创新应用,实现美育与劳育的深度拓展。

融入德育故事(如赵一曼的革命事迹),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树立文化自信与传承使命感,实现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浸润。

举办“剪纸创意展”,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学生自评分享创作思路、技能运用与情感表达;同学互评关注作品审美、创意及劳动付出;教师评价侧重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完成度、对剪纸文化的接受程度。

案例成效

通过剪纸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剪纸的了解提升超过70%,熟练掌握基础剪纸技法超85%,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性显著提高,审美与鉴赏能力明显进步,实现了以剪纸为载体的五育协同发展,让美术课堂成为减负提质、全面育人的阵地。

项目反思

本次以剪纸案例实现了“五育并举”,完成了立德树人和家校育人的目标,通过将信息技术、美术、数学和音乐舞台走秀几门学科有机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五育并举”落实到实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团队开发了剪纸的校本课用于全校推广,并在社团课全面开展剪纸课程。举办了剪纸特色创建教学论文评比活动,教师将剪纸文化、剪纸创建活动、剪纸精神融入各自的班级文化建设中,以黑板报、教室布置等打造班级文化建设,家长们受到学生的影响,也开始对剪纸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剪纸作品的创作,还是过于刻板依葫芦画瓢,自我创作能力较为欠缺。(来源:宜宾市洗马池小学校 薛莲 罗婉如 汤蕊)

【责任编辑:闫景臻】